Wednesday, August 27, 2008

随性

随性——它的名字叫“脆弱”。

Tuesday, August 26, 2008

无限

人的无知是无限的,因无知无限,则:
The ignorance of human is infinite, due to the infinite of ignorance, thus:
欲望无限,邪恶无限,
infinite in desire, infinite in evil,
恐怖无限,担忧无限,
infinite in fear, infinite in worry,
憎恨无限,溺爱无限,
infinite in hate, infinite in fancy,
虚幻无限,脆弱无限,
infinite in illusion, infinite in fragility,
自我无限,自毁无限;
infinite in egocentric, infinite in self-destruct;

但,人们却能:
yet, human is:
因无限的欲望而自豪,因无限的邪恶而自豪,
proud over his infinite desire, proud over his infinite evil,
因无限的恐怖而自豪,因无限的担忧而自豪,
proud over his infinite fear, proud over his infinite worry,
因无限的憎恨而自豪,因无限的溺爱而自豪,
proud over his infinite hate, proud over his infinite fancy,
因无限的虚幻而自豪,因无限的脆弱而自豪,
proud over his infinite illusion, proud over his infinite fragility,
因无限的自我而自豪,因无限的自毁而自豪;
proud over his infinite egocentric, proud over his infinite self-destruct;

所以……
because of this......


彦融
2008年8月26日
晚上11时33分

Wednesday, August 13, 2008

什么时候才轮到我?

什么时候才轮到我?

http://www.breathingearth.net/

Wednesday, July 16, 2008

认识自己

曾经,多次的——
埋怨为何不清楚自己,
为何还不认识自己……

刹那前,脑中再次的忆起,

呵呵,其实——
也没什么自己能认识的。

静融
2008年7月16日

Sunday, July 13, 2008

佛教对我的影响

中三,表姐送了我一串佛珠,也因如此,佛陀就得陪我一起走……
如今,也有十年了……

佛教对我的影响


一、缘起

生命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徐徐的往前踏步。向前移动的当儿,留下的足迹即将褪色,赏过的风景亦将在记忆中淡化,欲留下途中的风景,我采纳了以文字记录的方法,为这前后十年的风景作个纪念。此外,让此次的纪录,成为再次的反观、检讨自己昔日的旅途吧,也愿读者能从此分享获益:已学佛者生精进——精而不退,已离佛者生惭愧——自我反省,未学佛者生欢喜——快来学佛。

二、怎样的佛教

虽说此篇文章重点在于佛教对我所产生的影响,但在进入主题前,理清题中所谓的佛教是必要的。什么样的佛教?如何的佛教——形式、教理、艺术?明了主题,则思绪不离题;因思不离题,则挥笔顺畅,阅读轻盈。

虽说学佛十年,但正式接触佛陀的教理却是始于大专;大专之前,我对佛教也只有无明、迷信似的崇拜,其教理一概不知。但也因迷信及崇拜,而成我日后研究佛法的动力来源。首次的接触乃来自于一片介绍念佛的卡带,卡带内介绍了阿弥陀佛及西方净土。当时年幼,理论探索的思维未形成,故当时的我只是一昧的跟着念。当时我是背着家人偷念佛号的,虽然教理全然不懂,但却促成了我首次对自我心灵对话的因缘。除此,幼时也接触了一些由母亲向外租借的佛教卡通等,而我对佛教的认识也逐渐增加了。此时回想母亲当时的用心——望她子女日后成就善人,心中也只有无言的感恩啊。始于大学,我的佛理学习路程就开始了,至今也已八年了。早期接触有关佛理的书籍,皆乃由系友及学长介绍的,基本上有《静思语》、《父母恩重难报经》、《佛陀传》、《佛学入门手册》、《心经漫画》等。在东禅佛学院的日子中也接触了一系列的《高僧画传》等基本佛教书籍。这时期,我对佛教的理论、名像也只有表面、抽象的认识,还未能左右连贯,通达无碍。无论如何,此时的我对佛法已有了正面的了解,知佛法似哲学却非哲学,通科学却非科学,似宗教而无宗教的崇拜。佛法乃一门探讨身、心、灵的学问,其教理圆融的阐释了生命的意义。近期对佛教的接触,乃由《盛噶仁波切心得》、《西藏生死书》及再次翻阅的《成佛之道》。在一次因缘的聚足下,接触了郑振煌教授于《大圆满法门禅修营》里所授的《原人伦》,此因缘终于让我对佛法有所贯通了,能左,能右,能前,亦能后。

除了书籍的接触,大学的我也热爱参与佛教团体,其中有慈济、工大佛学会及佛光山。所参与的活动如老人院参访、慈善发放、心得分享、佛学班等。大三年终的假期,我到东禅佛学院短期修学,恰好当时佛学院有出外参访的计划,我便随顺因缘去了香港游学,而之后留学于台湾佛光丛林学院。除了团体活动,偶尔也会参与一些营队,如静坐营、研佛营等,此外我也出席了一些佛教演说、佛教歌唱赛及舞台戏剧等。

对佛教长久的接触,促使了我对佛教界的某些人物有所欣赏及敬仰,其中包括印顺导师、弘一律师、证严法师、海涛法师、星云法师、继程法师、达赖喇嘛及郑振煌教授等,当然也少不了2500前的佛陀。此些人物的德行往往都成为我生活中的启发,故亦成为影响我的因缘。

生命奥妙难思,实际上并非唯有具备佛教题材的书籍或是活动才能对个人产生所谓“佛教的影响”,其实一旦具备佛教思维,对所经历的事件有所体悟及解释,皆形成佛教的影响。因此,若只说某某书籍或团体对我产生了佛教的影响,此说法具有其不圆满之处;圆满及简略的说法即所学、所见、所触、所思及所行,若有佛教思维,就成就了佛教对个人的影响,换言之,自然、落叶、流水、正面新闻、负面新闻等,若具备佛教思维,则乃佛教影响也。

三、思维的转变

思想上转变的过程就如即将破晓的天色——无法从持续的刹那分辨出天色的变化,但悄悄的朝阳已挂于远东方;刹那前的思想如未变,十年前的思维已焕然。年幼的思想充满了自我的幻觉,其特色为自私、傲慢、固执、虚幻、散乱、脆弱及狭隘。自幼喜欢华夏历史,其中对三国史爱不释手,喜欢的因素并非欲从史中得到心灵的提升,而是欲从史中得到幻想的所缘——站在沙场,手持偃月刀,奋勇杀敌,过关斩百将;足智多谋,熟读兵法,用兵如神,水淹七军,火烧连营……所谓的傲慢,乃无声的傲慢,他人若有所成就,自己终觉得彼不如自己;面对师长的赞赏,表面上微笑接受,其实心里高傲得不得了。除此,心灵的脆弱如水面上的泡沫,轻触即破。若他人的言语侵犯了自我保护区,则就如被踏尾的疯狗——乱咬人。狭隘的思想,即无联想未来,无观察过去,亦无思考此刻。所有的肢体言语,皆由习气所左右,自我所驱使。

早期对佛教的接触,因当时还未契入佛理,故当时的思想充满了鬼神的特色,类似现今民间对于鬼神的崇拜。虽然迷信,但却让我对善恶有所提醒,也依稀启发了内在的善心,而促使了自己对内心的对话。正信佛理当然好,迷信佛理也不错,但若已成邪信,则宁可不信。迷信,则害怕“鬼来抓人”,故言行举止有所收摄;若邪信,认为人生“空空”,不信因果,则恶贯满盈,而最终火烧自己,痛苦不堪,故不信就比邪信好。

在长期的佛法熏陶下,早期充满鬼神的思想已被纠正,而圆融自在的思想逐渐形成。圆融自在思想其中的特性,既是全然的乐观。静思今年,有感自己的思绪明显稳重、乐观了,心中少了忧愁、发怒、嗔恨等负面的情绪。若他人有错,则会反省自己之过,进而尝试圆融的解决问题,再无如昔的疯狗咬人了。自己若有过,则会感恩反省,欢喜改过,也无昔日的自我忧伤,自我挣扎及懊恼多天了。换言之,他过我师我乐,我过我师我亦乐。面对矛盾的事情,往往都能从其中立足于乐观,而尽力的圆融处理。我觉得“随境而安,随境而乐,随境而观,随境而解”这句子,乃是佛法思维最贴切的形容。

有位法师曾慎重的对我说:“若要改变生活,则须投入于现在的生活。”况且,佛法乃一门自我了解的学问,学佛十年的我,又怎能不被其熏陶呢?想改变,就须投入,故我选择了正视自我的生活。几年前,我已开始计划人生,每年都有给自己定下目标、须完成的事项、须学习的学问、须改进的态度、学习理财等。直到去年,所定下的事项都还无法在当年全部的实行,但经连续几年的实行后,渐发觉完成率有所提升,令人欣慰。早期的完成率很低,甚至没有尝试去完成所订下的目标,其因素不外于心不够收敛,志还未坚定。随着心的收敛,志的坚定,人生渐能踏实,无意义的幻想也渐能止息、收摄。幻想成为具有权威或具特异功能的人物、世界首富、救美之英雄等不踏实的想法,皆已成为了往事;如今,虽也有宏愿,但与往年不同之处,即是多了一条朝向目标而铺的踏实之路。在投入生活中的当儿,发觉自己知道的事物太少了,不知的事情太多了,也因如此,傲慢心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既是谦虚的心。不知的事物,就要学习;知道的事物,就要分享,故不断的自我勉励,多学些世间学,如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医学等,以便能对器世间有更好的了解,进而契入佛之见。我是个理性学者,故我选择以科学的角度契入佛法。若想用一门学问契入另一门学问,我认为事先需具备的条件乃:一、对二门学问都有精湛的见解,二、诚实的自我坦白,三、丰富的见闻。佛教固然有些书籍并不科学,但往往此些内容都属方便说,好让背景不同的众生以不同方式契入真正的佛理。试问——我们对于美女的形容,如花、月亮、太阳等,又有哪点能契科学呢?然所要表达的意思终究能让对方明白。对佛法、科学、哲学、人性的长时间探讨后,我则逐渐能有物理现象上的明白,人我是非的清楚及自我的了解。思想也有渐细腻的趋向。几年前面对到挫折时,自己往往都会用文字来“美化”当时的感受:思念就有神秘、浪漫的描写,忧愁也须有惆怅的描述,失恋则有痛苦、潇洒的味道,发怒亦有“冲冠”的表达等。有情绪,则有其动作反映。曾单恋失败,当时只觉得世界末日,心痛,大哭,孤独潇洒的赏月,月下呢喃等,整体的表现与现今的失恋歌曲不谋而合,想必这就是现代人的失恋吧!除了失恋,生命里亦有许多行动与现代典型感情抒发方式不谋而合的例子,因欲减少篇幅,故不多说。透过不断的反省,我在自己思维中看到了许多由现代文化遗留下的足迹,而此些足迹就是促成自己过去失恋时“潇洒行为”的原因。去年经历了失恋,早期虽然还有些执著,但经一段的思考后,我欢喜接受了。试想,她难得来到这世间,从小需要就读小学,接着中学,还有大学;一生之中需要众多的因缘成就,如她的衣食住行,需要裁缝师、农夫、建筑工人等,她的见解观念,需要朋友、老师、陌生人等促成,故在芸芸人海中,她不选他人拍拖,而偏选你;不选别人分手,而也偏选你,如此难得的因缘,要说感恩都来不及啦,何来痛苦呢?

佛教常说“诸恶末做,众善奉行”,欲行此理,则须首知善恶。了知善恶,换言之,既是清楚对错之别,而对自己生活之中的选择进行了“应该”与“不该”的分析,接着行之于日常。生命乃由一连串的选择所组成,唯有不断的分辨对错而择之,生命才能有升华的可能性。依此类推,了知善恶乃人生一门大学问也。助人是善?一定是吗?非也。骂人是恶?并不然。关怀他人是对的?这也未必。法律一定是对的么?非也。世间道德观念,也并非全然正确。不但在社会生活中须分善恶,而在日常行动中也须分辨善恶,辨别思想上的善恶更是不能少。所说的社会生活,即与人相处及处理事务,若能细心的分辨处理,则能事圆人圆理也圆。所谓的日常行动,既如读书、看电影、吃饭、运动等的善恶之分,乃若与收摄心相应的,即善;若与散乱心相应的,即恶。换言之,若该行动起源于心猿意马之心,则恶也。比方说现在本该吃饭,但突然想要温习功课,那吃饭乃善,温习功课则是恶也。辨别思想上的善恶,乃基本功,更为重要。思维的善恶分辨与前二者的善恶分辨,相对下就显得更加微细,故更难以觉察及掌握。行动能净化思维,思维能让行动清静化。若人无法掌控自己的思维,则能先从行动上下功夫;毕竟行为比较粗糙,则较容易改善,接着从外摄内,进而产生了对思维的影响。当思维比较清晰及有力量时,则能摄外,如此内外互摄,则最终能有人格的升华也。人格的升华乃是一种过程,即是过程,就需在时间及空间中去执行;故人格的升华并不能在一瞬间成就,信心、忍耐、努力、管用的方法、持续的正确方向及拥有漫长的时空才能圆满它。自我反省、反观观自照乃提升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持续性的行动。有错,反省而改之;无错,反省而放下。无诚意、敷衍、无深入探讨的反省,虽能知过,但难改过;有诚意、不敷衍、有深入探讨的反省,才是人格升华道路上的向前一步。至于最佳的正确方向,那当然是仰止于佛陀了。

佛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教法,而人乃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元素,故换言之,佛教也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教法。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互根依存的,无人,社会不能成立;有社会,则定有人的足迹所在。这阐释了若能了解自己,也既能了解社会。所说对社会的了解,并非纯粹指对时事新闻、历史、政经文教资讯的掌握,而指的是对社会各现象发生的最根本因素有所了解。当然,若欲对其根本因素有所了解,则对时势讯息的掌握是必要的。近年来,我从对每个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中加以观察及连贯后,我逐渐的能对世间事件的发生有所根本上了解,进而增长了我对周围人事物的珍惜及同理。透过对生活中的观察,我发觉若会珍惜身旁的事物,即已学会珍惜自己的财产;能同理他人,即已能同理自己。以此类推,珍惜社会,就是珍惜自己;珍惜自然,就是珍惜社会。透过珍惜周围的人事物,我渐渐的学会欣赏自然的美感。我喜欢树荫,也喜欢炎热的太阳;我喜欢晴天,也喜欢大雨。我觉得一个真喜欢自然的人,若他面对炎热或潮湿的天气,他该会是欢喜的感恩接受吧。现今的自然,是过去人的遗产;未来的自然,则是现代人的所有造作。希望在未来拥有美好的自然,则环保概念需被强调及加以实行。七年前,我首次于佛教团体接触了生活中环保的概念而被其熏陶,而如今我学会少用塑袋,使用饭盒打包,回收纸张,使用布袋购物等。自幼曾被灌输不乱丢垃圾的观念,但经过再三的思考,若只是不乱丢垃圾,这还是不够的,而更佳的灌输乃是学习如何减少制造垃圾。源自于自身的体验,发觉吃素后身体有健康的转变,故我开始持素了,但让我持续持素的原因,当然是珍惜周围人事物及自然的那颗心莫属了,而增长我持素信心的原因,乃是现今或过去终生持素而终生健康的人数真不少。近期,当我得知几位所欣赏的人物乃持素的例子时,我就更能肯定我的选择,所说的人物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爱迪生、达文西、甘地、柏拉图、牛顿等。简而言之,佛教向我阐释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保护人类,也就是保护自然,而我——就是人类。

乐观生活,正视生活,珍惜自然固然很好,但我又为什么要乐观?为什么要生活?也为什么要珍惜自然?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我知道热空气会上升,但就是为什么?我知道有太阳的存在,但为什么太阳会存在?2500年前,悉达多太子因为了解答满怀的疑问,而决心放弃王位,出家寻求心中疑问的解答。也许受到了太子的影响,今日的我会习惯性的对身、心及事物产生递进式的提问。在这过程中,只觉得每跨越一个为什么时,迎面而来的又是另一个为什么。虽然途径似乎坎坷,但走在这条道路上的我是坦然的接受,而心中也长存着难言的踏实感。曾想过学习经营生意,接着聘请员工打理生意,但经再次的思考后,觉得此时身为员工的我,若还对打工有感茫然时,我又何能聘请员工呢?故若欲聘请员工,则需找到打工意义的解答。曾沉迷于电玩,但在不断的自我提问下,已从原先的玩,不玩,又玩的循环,演变成渐少玩,而如今也已不沉迷了。执笔之时,虽未对生命的意义有所究竟的解答,但这反复提问的过程中已促使我对身、心、灵产生了无穷的好奇,如今的我已惯于用佛法、科学、解剖学等的角度去探索生死的原由,但愿有朝一日能有所解答。

四、愿景的影响

由于佛法的熏陶,思想的转变牵动了愿景的改变。以往的愿景虽说变化无常,但大致上都与我执、慢心及虚幻心相应;如今的愿景,虽说形式亦多样化,但皆因奉献心而立。虽说身为电子工程师的我对社会的科技进展也有些贡献,但工程师对于开启人类迷茫的心似乎有限。用宏观的角度来看,能广大且直接性改革社会的职业不过于政治或经济家。心灵/宗教家、演说家、作家及记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对社会有广大的影响。若做个辅导师、志工、医生、气功师或瑜伽师也不错,就尽力而奉献吧。当然,从商或持续成为电子工程师也很好,就让自己资金上辅助更能贡献的人吧。未来的事究竟上是无法被掌控的,故就让历史来决定我未来的去向吧。

但愿人心能净化,社会能祥和及天下能无灾无难。

祝福安详。

2008年8月12日(此时25岁)
凌晨12时10分
彦融


后语:
自了解佛法后,生活较能自律及安详,唯有的遗憾乃为人之子,而长期在外而未能在家乡陪伴父母,惭愧。

Sunday, March 30, 2008

生命共同体

我往左侧镜一看,有一辆单车随后而来。咋看之下,只觉得之间距离的差距是足以让我安全的摆个左弯,驶入左边的街道。“刷——!”一声长刷,划破了那街道的和谐,也划破了我那日常驾驶的专注!单车失控,打横的向前滑行!紧接着长刷的尾声,只见骑士单脚已踏地,双手握着倾斜的单车,戏剧性的——停了。骑士与单车已在我眼角成为了过去;刹那在心中浮起的念头——“他该没事吧”。一切的发生,发生的一切——少过瞬间!

手抖抖,心跳跳,人幽忧……在那瞬间后,思绪被砸乱了。砸乱思绪后的刹那,思绪渐渐的从组了。

手抖抖,心跳跳,人幽忧……我已回到家了。

Saturday, March 29, 2008

梦中见蛇、抓蛇、再杀之

是一只小黄蛇,

小,但显然有毒。

我见之,拿了透明盒……

往它盖之!

盒小!

蛇头,蛇尾,露之!

蛇挣扎,挣扎!

尾动我手,蛇头也欲触我手!危!

蛇鳞,冷!硬!心慌,怕!

斧头,抓一把,斩之!

蛇死……

|
|
|
梦醒……
原来,我还未镇定。
慌时,会忘了慈悲,
慌时,就只有根深的习气,却没了思绪。

原来,路还遥远。

Wednesday, March 26, 2008

修心道上的石头

小小挫折,
何以挂于心?
心——还定。
志——还坚。
疑——所不能动!
坚持着——菩萨道!
|
|
(良久)——(思考)
|
|
若无挂于心,
又何处此言?

愣着——给心雷劈了!

轻了

心,在音旋中——
微笑

皮肤的细胞——
在呼吸

脑中的思绪——
放下了包袱

卸下了眼镜,往后躺,
我——
轻了。



2008年3月25日
11时许
静融

Friday, March 14, 2008

谎言

谎言,就如毒品——上瘾了,就不能自拔。
谎言,就如家常便饭——说了,就如惯性的言语。

也因如此,谎言——比毒品更难戒,也比呼吸更难察觉!

近来,每当自己反思一天的言语时,发觉到言语当中有不少谎言的足迹。静静的反思及观察后,发觉到我语言中的谎言,就如繁殖中的细菌——开始时,数量极少;随着时间的前进,它以倍增的繁殖力,蔓延到各处,此有,彼有!

不说谎,就不会说谎;一旦说谎,就不停说谎!

说谎,能让生活的难题“迎刃而解”,就算极度辣手的问题,往往只需谎言一句就能“化解”僵局。在职场上,也许只要“适当”的谎言,就能得到老板的谅解,也许就从此“平步青云”,“无忧无虑”的“鱼肉”他人。在感情上,只要一句谎言,也就能让“她”破涕为笑,含情脉脉的依在你的肩膀旁,任劳任怨的为你奉献。也许只需一句谎言,就能让千百万人一生行善,制恶,而净化人心!说谎,何乐而不为?

揣摩了许久,对说谎也理出了一个头绪。

“说谎,能损他或利他;但皆都损己也。”

何以故?

若说谎能把事情简单化的解决,则容易让该说谎人养成说谎的恶习,慢性中摧毁该人的人格。任凭当初的谎言能有利于众生,但此举将污染他的人格。若无高度的警觉及反省,这则容易染上难以制止的“谎瘾”。谎瘾缠身,则人格渐损也。损了,坏了,再要道出“善”的谎言,难也!何为?只因病入膏肓的人,难思,更难语了,就算语,也非良语!

说谎为了方便,则会染上贪方便。
说谎为了应酬,则将习惯上应酬。
说谎为了逃避,则将来更会逃避。
说谎为了讨好,则将会丧失自我。
说谎为了休息,则进步将会停止。
说谎为了社交,则失信,言不顺也。

思考,再思考……

啊,原来先贤教育我们不说谎,不是为了他人,而更是为了保护自己啊!

切记,莫因眼前的100元而说谎,而失去了赚取10000元的上进心;就要因为不说谎,而渐得到无穷的毅力及勇气!

说实话,智者也!

Tuesday, March 11, 2008

我不再慈悲了?

2008年,就在马来西亚第12届大选之后的第三天,当我闻知有位曾从政的人物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亡,我不禁的“哈哈哈”笑了起来。他曾经是一位平凡的政坛人物,但却能在大马媒体界兴起了狂风巨浪,只因职位不高的他,却有能力拥有一栋皇宫似的豪宅。豪宅内设有21间厕所、16间睡房、3客厅、1饭厅、1祈祷室;豪宅外还有泳池、花园、高尔夫球场等。他财富的由来,令人深感疑惑。

此时,独处的我回想了下午那阵哈哈的笑声,只感余音未断,哈哈笑声在脑海中荡漾。

有人离去了,为何我能“哈”出口,却非诚心祝福?他既非证道得悟而离去,那为何我会哈哈不止?

这是我的不是,还是他的问题?
这是我的问题,还是他的不是?

此现象是我的不是,亦是他的不是!
他死,我笑——是我不该。
他死,让我笑——是他不该。

思考,再思考;
连贯,再连贯……

我笑,不是因为他的死去,
我笑,乃是因为从他的死去“看到”了因果的运作,
更恰当的说:
如此的因(前身的所作所为)果(所得到的下场)得到了我内在价值观的认同,故我笑了。
“我笑,不是因为他的死,而是所发的事件依顺着我内在价值观的认同!”

当见闻到未证悟而死去的人们,我心中的感觉该是低沉、黯然及可惜的。以此类推,他的死去,我该是寡言无容的,但我却笑了,何以故?

思考,再思考;
连贯,再连贯……

向内思考,向内记忆……
依稀中,感觉到之前的哈哈笑声中有阵不为己知的叹气声。此叹气声极度轻微,故不容易察觉之,而至不为己知,不是吗?是吧。

人生难得今已得,珍惜它吧!

后语:
他死,我笑,也叹,更反省;他的死,警惕了我,也警惕了你,更警惕了全人们……

安息吧,伟大的老师。


末学:

2008年3月11日10时28分

Thursday, February 14, 2008

2008年情人节的前一天

“新年的时候去怡保啊?”
“我妹妹跟你说的?”
“追到了?”
“应该是吧。”

这是2008年情人节前一天与‘前’女友的对话…

回忆昨日,记得在挂上电话的那一时刻,我急忙的抓起一旁的圆珠笔,一气呵成的为我心中的起伏做记者,只因我晓得自己心中的无常——如影如梦!若无及时的记载,那便如昨日的梦境——忘了。

滚滚浪涛心中激
情绪澎湃身颤抖
思绪滚滚无从定
苦闷悲痛显心中
以往影像片片来
唯有苦笑挂嘴边
祝福悄悄献出去
佛法已入心扉中
|
无常
|
|
(良久)
|
|
|
叹声久久未平息


此时,回看此文时,唯有淡淡笑容挂嘴边。曾经相处的日子,已成为了自己的过去,昨日澎湃的情绪,今日也已化成了清淡的笑容。冷血?非也。而乃人也。

前阵子,我再次用我手机播放了一首我喜爱的曲子,名为《送别》。也愿此曲成为咱们缘尽的闭幕曲吧,但愿您——轻安。

今晚,看来自己得孑然的度过这宁静的情人节了……


2008年2月14日
晚上10时13分



后语:
哈,如今自己也不禁佩服当时的自己,既然能一笔成诗啊。可想而知,古代李白醉后拟诗绝非瞎说啊,呵呵。



备注:
(这是一首我喜爱的歌曲,若喜欢或好奇,皆可到互联网查询)
《送别》——(李叔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Saturday, January 12, 2008

闷从何处来?

我常会闷,也常会显。工作会闷,阅读会闷,最近连玩电玩都会闷。
显显闷闷,闷闷显显,为何会闷?为何会显?

从古至今,能让自己不闷的也只有自己当下兴趣的事情了,那——为何/如何产生兴趣?

〈有待探讨〉

Sunday, January 6, 2008

来自教授的一封信

2008年1月6日(星期日)晚上11时许,我孑然的坐在办公的电脑前检阅电邮。

夜深,随着无人的陪伴,我平静的览阅每一封的电邮。

“哇!”,“Holysh*t, holysh*t!!!”,一封来自远方教授的电邮,带给我无限的惊喜!我从椅子上翻跃而出,在嘴巴还未道完所谓粗俗的叹词时,我已赤足、跳跃式的,翻腾到走廊的尽头!天啊,我是何等的兴奋!如此跳跃的兴奋,乃我生命中的空前之举。

在笑容淡化之前,我已对随身携带的相机,按下了快门,纪念了我空前兴奋的那一刻!



因缘:
近日,我在youtube上发现由Berkerley University上载的一系列网络授课录像,也因我兴趣浓浓,以致我不分昼夜的“上课”,依然不累。

为了表达谢意,我发送了一封“不求回复”的电邮给予该教授。其内容如下:
Prof, I am a Malaysian who have great interest in your web cast lecture. In the web cast "Physics 10 - Lecture 18: Quantum II", you ask for feedback from those who watched your web cast lecture, thus that is the reason I sent this email to you, and it complete my task as a fan of you.
:)
Thank you and well done.

回想在大学生涯时,我曾经多次的致邮给数个教授以求一些疑问的解答时,往往都是石沉大海,毫无音讯。在多次的打击后,我在大三之后的时段已不再尝试发送电邮予国外的讲师了。也应如此,简单的回复既然能成为我空前的兴奋!
其教授恢复内容如下:
Dear Boo Yan Jiong,
Thank you for your email of appreciation.
My daughter recently visited Kuala Lumpur. Is that where you are located?
Richard Muller
(他留了一个‘?’给我,是否意味着能有更进一步的交流呢?尝试去吧!)

除此之外,我也曾览阅过他的个人网站,其中有段话让我感动不已,共勉:
"They don't get course credit, but they're doing it anyway — and to me that makes these among my best students. They really want to learn." (‘They’指的就是像我这一群啦!)



轻安。

Saturday, January 5, 2008

Boo's Theorem

1. Skills come from daily routine.
2. For those who write dairy, they are reporters of their life; for those who plan for their life, they are director of their own life move; for those who are able to decorate their life, they appear to be artists of their life.
3. Plan everyday, but aim for years.